比較
諮商室中常聽到個案訴說覺得成績比人差而深深感到不如人、覺得自己太胖了而討厭自己、或者感覺自己一事無成而感到焦慮及自卑。韓劇「我的大叔」主角三兄弟說出比較的故事,大哥經商失敗破產想起自己失敗常常流淚,三弟導演事業不得志同樣鬱鬱寡歡,和媽媽及三弟同住在二哥買給媽媽的房子,老媽媽感嘆又擔心大哥和三弟高學歷卻在50歲失敗,全家以二哥為榮期待他一輩子留在大企業高升是家裡的支柱,二哥以愛扛下一肩重擔,困在韓國大企業「階級制度」的霸凌下無法抽身而滿臉愁容每日戒酒澆愁封閉自己,二嫂常常抱怨「你每天上班都像要去屠宰場,你有技術是工程師,為什麼不自己創業?」,二哥淡淡的說「開工程公司資金部位大,風險高,哪有那麼容易?」。另外有趣的是,三弟指出老媽媽「幹嘛不喜歡二嫂?」,默認下媽媽憤憤說「太太事業發展得還比先生好她不喜歡,讓她兒子難受,兒子又有什麼苦都不說」
比較的功能
人是群居社會動物,比較讓我們維生,了解生活功能的劇本。像是Covid來了有麼症狀,該怎麼面對。也能互相借鏡生涯經驗,彼此打氣,追求幸福和一口飯吃。還有行為適當維持社會和諧。心理學上也研究出人類共有的內建比較機制,當你走在路上看到一群人抬頭看天空,你也會跟著抬頭看,這就是「從眾心理」。另外,當你去百貨公司看到大特價從原來的價錢下殺好多,會激起你的購買欲望,這是「定錨效應」,我們會以第一個看到的資訊當成基準尺,來做後續的決定。最後「社會比較理論」告訴我們,在缺乏客觀資訊的狀況下,人傾向和他人做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能力與狀況。比較是人的天性,激發動力,然而當我們開始因此消沈、不喜歡自己,就是該調整的時候了!
豐盈自我
ㄧ、問自己我是誰?
脫離「優秀」、「失敗」、「漂亮」、「肥胖」等「評價標籤」,而思考「實質內容」的自己,「我的興趣是什麼?」、「我的個性像怎樣?」、「做什麼讓我心情愉快?」、「我想嘗試什麼?」、「我討厭什麼?」。想像自己是一個房屋,裡面你可以裝滿、設計代表你的物件、家具,透過嘗試體驗各種活動,擴充自己的內裏。即使只是一小盤角落的多肉植物,也能帶來綠色的沈穩力量與生命力。
二、向內對齊
如果你說「我就是愛追求美貌,這就是我的興趣」,這也很好,你找到給你動力的活動了!這時不妨從「社會比較理論」觀點出發,試著擺脫只跟人比較的單一策略,廣泛蒐集各種造型,衣服搭配、做各種嘗試,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如此,我們也從外貌無法改變,一直跟人比較覺得自卑這種命運天註定的「外控」信念,進化到什麼打扮適合我,我喜歡的樣子什麼,能夠自我掌握外在的「內控」能力。韓國時尚影視產業的崛起,定義了「韓風」的美,呈現亞洲人細長鳳眼的魅力,大眼睛不再是美貌唯一條件。
三、多元價值觀
既然美的定義可以被改變,像是每個季節有不同的流行服飾,這個世界宇宙各處都可以有寶藏等我們去探索,對照著自己的內在地圖,互相參照,你可以看到歐洲電影中主角又是另一個典型,不同於台日韓好萊屋的美,由此,你蒐集愈來愈多美的模板,不被單一價值困住,可以培養出屬於你的審美觀。
四、矛盾行動
或許我們會說不要比就好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啊!這很難做,因為我們活在比較和競爭的世界。學校追求成績、企業比誰年終高、各種獎項鼓勵競爭,外在經驗的制約和我們內建的比較機制,很難讓我們抹去比較。利用矛盾行動增加我們的彈性能夠創造喘息的空間,「我認識到自己會在乎美醜,接受自己去比較了,可能覺得自己不如人,而感到低落,此時聆聽自己的感受,需要安慰、需要暫停比較、開始去追求屬於自己美的版圖」,漸漸得在比較的人際網路中,你可以更加認識自己、喜歡自己。
黃盈霓諮商心理師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