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情仇

 

筆者在生活中常聽到女性朋友訴說自己與母親的複雜感受,在諮商工作中也常聽到女性個案有難解的母女關係,美國資深治療師Hasseldine以依附關係理解母女衝突,在美國心理諮商協會分享他多年的觀察,發現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個案,都因母女衝突所擾,他認為社會文化普遍要求女性注重關係和諧,傾向讓女性無法溝通自我需求,造成母女衝突。筆者參考所聞,編寫一則母女衝突例子作為討論。

 

一則家庭衝突故事

退休媽媽和成年二女兒同住,二女兒近期因職場霸凌離開工作,閒賦在家。兩人皆有輕微的屯物症狀,媽媽信仰台灣傳統宗教,按照節日準備祭拜食物,二女兒傾向買很多自己愛吃的食物,和很多日用品。雖然只有兩人居住,大冰箱總是塞滿,甚至因空間不足吵架。二女兒對空汙、病菌敏感,有一些強迫症狀,像是常洗手、不願開窗、只穿某幾件衣服,客廳變成臥室。媽媽會催促二女兒去工作,因為「工作才正常」,認為二女兒「因為懶」才不願意工作,認為職場霸凌是二女兒個性問題造成,二女兒會勃然大怒,情緒失控大吼大叫,但事後感覺愧疚,開始努力壓抑情緒。二女兒感覺媽媽偏心大女兒,從不準備自己想吃的食物總是加熱剩菜,只在大女兒來時準備一桌新菜,也感覺媽媽總是嫌自己胖。也覺得挫折媽媽總是不聽自己的話,有時善意提醒都被否定。當沒有爭吵時,大女兒和兩人關係都好,享受家人的溫馨與歡笑,於是會主動勸導媽媽和妹妹如何降低衝突,理解對方,並且試著支持妹妹。大女兒有時感到欣慰,看到兩人小小的進步,尤其妹妹控制暴怒,然而更多挫折,感覺兩人依然互相指責,不願理解對方,覺得挫折、沮喪。有時會轉變為批評,或者因為失望而保持距離……

 

 

 

Co-dependency

相互依存,關係親近的兩人,無法建立健康的界線,彼此因對方的反應而深受影響。筆者這邊強調,依賴是正常且健康的人際需求,人需要適時求助,過分強調凡事親力親為可能會累積過多壓力。筆者也強調避免過度標籤和病理化此現象,需要參考社會文化環境世代的影響,美國創傷治療專家Linda Thai在他研究世代創傷的實務經驗中體醒我們,像是他本身父母在越戰期間逃出來,到澳洲難民營居住,被迫遷出的父母缺乏新國家的資源,自然容易形成與孩子互相依存的關係。

 

互相依存並非健康的依賴需求,而是在兩人關係中幾乎失去自我。曾威豪碩士論文採蔡秀玲(民 86)根據客體關係理論編製的「人我分化量表」修訂而成「個體化量表」,衡量人我分化的程度(不同於互相依存,屬於健康的人際關係)。即在人我關係中,能夠維持獨立分離的自我感,擁有清楚的人我界限的程度,亦即在與他人的互動關係中,能保持親密,又可以擁有適切的自主性及距離,而不會過度涉入或抽離的程度,包含五個指標:(人我分化的程度隨著人發展而逐漸提高,此處討論為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

 

人我分化

功能獨立- 需要父母建議協助才能完成工作

情緒獨立- 需要讚美、認可

衝突獨立- 常對父母感到生氣、罪惡感、焦慮

態度獨立- 和父母擁有不同事物看法

 

在筆者的例子中,參考個體分化的幾個指標,可以看到例子中的母女:

人我分化- 不高,綜合以下指標。

功能獨立- 不高,媽媽包辦所有家務,有自己準備食物使用廚房的方式。女兒除了整理

                             自己的「廁、臥」,鮮少打理自己的家務。

情緒獨立- 不高,女兒高度需要媽媽認可,常因被批評生氣不已。媽媽堅持自己的看法

                           ,難同理女兒。

衝突獨立-  不高,兩人常互相感到生氣、罪惡感、焦慮。

            態度獨立- 不高,在許多重大事件上,兩人不願接納彼此不同看法,並因此爭吵、冷

                             戰。

 

 

 

調停者

大女兒希望媽媽和妹妹和諧相處,而給兩人許多建議,是為調停者的角色。然而調停者的介入帶有自己的目標,受挫時的反應,反而增加關係衝突的兩人更多壓力,也讓自己沮喪。

 

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也可能造就一個調停者,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也容易造成耗竭,調停者需要練習自我覺察,問自己「期望達成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就上述例子,可能是「希望母女和諧,因為調停者需要家庭溫暖的支持」,看到調停者自己的需求後,或許能降低給予指導,並適當排解挫折。

 

 

 

家庭系統

調停者的說教、建議,更讓母女兩人維持現狀,兩人都覺得這些建議沒有讓對方改變,甚至覺得自己又被批評,自己幹嘛改變,是「建議」的問題。批評和防衛的模式不變,家庭持續僵局。而家庭的系統只要有一人的改變,就有可能撼動全局,以這個例子來說,或許當調停者表達自己的需求,並停止解決問題時,能更以支持的角度陪伴媽媽和妹妹,他們就有可能提升自我覺察和改變的動機。

 

 

 

承認接納自己的需求

如同Hasseldine提到他對許多衝突母女的臨床觀察,解方常常是去看到自己對家庭的需求,承認「自己的需要」,並加以接納,不再是「因為你批評,因為你…行為,所以我被迫….」,並慢慢思考「除了要求對方,有什麼方式能滿足我的需求」,同時在溝通時採用我語句「我的感受,我的需求,而非你的不是」。

 

 

黃盈霓諮商心理師撰

 

 

參考資料

Rosjke Hasseldine, Uncovering the root cause of mother-daughter conflict,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January 2020. <https://www.counseling.org/publications/counseling-today-magazine/article-archive/article/legacy/uncovering-the-root-cause-of-mother-daughter-conflic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