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鏡面映照
「單身即地獄3各個參加男女使出混身解數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其中一段帶來精彩的戲劇張力的就屬籃球國手與四位女子的愛情試探。」
自戀傷痕
一抵達地獄島,籃球國手官熙旋即坐在從事研究工作個性開朗時常帶有溫暖笑容的慧善身旁,他們兩人也順利首次配對成功來到天堂島,有了好的開始互相了解對方背景與個性,官熙開始詢問許多假設問題,像是下一次配對慧善的計畫會如何?並且信誓旦旦表示自己一旦喜歡對方,不會改變。慧善坦率的回應自己對官熙很有好感,但也覺得彼此都可以多多認識不同對象,官熙表示認可。到了節目後半段,官熙不斷詢問慧善對另一個約會對象房仲源翊的感覺,並說大家提到慧善都說會提到源翊,暗示了他肯定慧善心中有他人,即使慧善表示自己只對官熙有感覺。
這樣不斷的詢問、確認,或許是脆弱的自我,需要吸收他人的愛,確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藉以安慰低落的自尊,維持自信風采的假象,像是氣球一樣,失去了這個魅力自信的修飾,消了風只會看到乾癟癟的自我。佛洛依德在他1914年「論自戀」(Zauraiz Lone, Freud and the Nature of Narcissism 2019)中提到嬰幼兒早期正常發展會將其欲力(興趣、關注、心理能量、動力、活力)向內投注在自我上,隨著長大自我充滿欲力便會向外在世界尋求釋放,也就是開始喜愛他人,同時能夠適度的自我欣賞。如果遭遇創傷與重大挫折,會退回到早期發展階段,變得只關注自己,過度膨脹自我,並覺得世界不會回報以愛,也停止愛人,而可能感到人際疏離。寇哈特 (Chapter 7 Human relations Heinz Kohut n.d.) 也提出他對早期人格形成的看法,小嬰兒因為得到完整的父母照顧,感覺需要都被滿足,會錯覺都自己做到的,自己無所不能,也會理想化他們的父母,如此有助於孩子自尊自信的發展,並逐漸獨立。然而如果父母不能適當得滿足小嬰兒此時期無所不能的需求,會導致他們感覺自我價值低落,造成自戀的障礙,像是希臘神話俊美少年納西瑟斯 (納西瑟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n.d.) 愛上自己水中倒影,每天看著它追逐幻影,最後憔悴而死,該處長出一朵水仙花。自戀看似充滿魅力自信,這個愛卻是很虛幻與脆弱。
自戀與自戀的碰撞
第一次約會結束,命運(節目)馬上安排官熙與有話直說的廈情相遇,兩人開始對彼此有好感,廈情在節目訪談中也呈現出一種自信的氛圍,對自己外貌和受人喜歡程度的把握,除了對官熙表現出明顯好感像是充滿笑容以外,對其他人呈現不屑一顧之感,會自然要求男子們幫忙做事,呈現一種看起來自信、世界會滿足其需求的自戀特質。兩人度過了美好的天堂島約會後,一次官熙在營火晚會宣布他對3位女子有興趣,均等的喜歡,需要觀察她們來做最終決定,廈情不堅牢的自信逐漸被摧毀,而開始反擊,大罵官熙傷人過分,沒有說出口的是廈情的受傷與痛苦需要官熙的安慰。聽到滿滿批評的官熙失去被愛的光環,自然得也失去對廈情的喜愛。
被官熙青睞的3女子之一是受歡迎的奎利,她展現出比廈情更多的自戀特質,自傲著總是受男生歡迎,似乎對他人默不關心,不太參與團體活動。聽到官熙營火晚會的宣言,對官熙以自己為主的態度不以為然,表示她對官熙完全沒有興趣。
自戀與跟隨者
節目後段加入了一個新的女性參加者旻志,活潑外向體貼,官熙表示她很接近自己的理想型,而表示興趣與關注,旻志也不斷施展魅力與甜蜜的話語展現其愛意,兩人互相得到正向情感增強,快速陷入戀愛感覺。
同樣在佛洛依德的「論自戀」(Freud: On Narcissism Reading Guide for I: 73-76, CriticaLink n.d.)中提到,小嬰兒一生下來是沒有所謂自我的概念,而有著原初自戀,無法區分和他人的分別,漸漸的在父母的期待行為規範中,培養理想自我,像是一個有美德的自己,自己理想的樣子,理想自我是永遠無法達成的目標,而在追求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也開始關注外在他人,消耗原初自戀。佛洛依德近一步表示自尊自信的養成有三個管道:
- 人所殘留的原初自戀
- 對理想自我的追求
- 所愛對象回報以愛時帶來的滿足感,並且人在戀愛關係中會理想化對方。這段描述很貼近官熙和旻志的關係,官熙「理想化」戀愛對象,表示旻志是自己的理想型。官熙也對旻志說不在乎她的職業、年齡,只在乎她對自己的看法、約會的計畫,顯現出官熙在乎的是旻志是否貼近他的理想化。旻志不斷主動示好讓官熙確信自己被愛,而到滿足,提升自信。
自戀傷痕的修復
隨著最終決定日期的到來,慧善和官熙有了近一步的對話,官熙一方面不斷試探慧善如果時間回到過去,她會不會和源翊約會,一方面表示還是無法確定自己的心意,總是和善待人的慧善停止微笑,頭一次出現嚴肅的表情,接著有些生氣的說她不知道她還能怎麼樣證明自己對官熙的愛,表示自己解釋過很多次對源翊不是戀愛的喜歡,因為官熙她也後悔當初不該和源翊約會,她能付出的都付出了,她無法對一個無法知道自己心意的人繼續做什麼,決定放棄了,官熙試著解釋他無法下決定的原因,慧善接著較為平靜的說如果他還不能下決定或許他應該選擇旻志。官熙一臉驚恐,結束了該次對話。其後官熙再找慧善來對話,表示自己感受複雜,覺得傷害了慧善,終於明白問題在他自己,而難過的哭了,這時候慧善伸手放在官熙膝蓋上,表情柔和,給予安慰。
馬洛(Separation-Individuation Theory Of Child Development (Mahler), Learning Theories n.d.) 在她的個體化理論中表示,小嬰兒的健康發展會經過幾個階段,
一. 正常自閉期:在出生1的月中,無法分辨和外界的區別,認為媽媽的照顧,都是自己無所不能達成的;
二. 正常共融期:出生1-5個月內,由於媽媽也會有無法即時滿足小嬰兒的時刻,他開始體認到有一個有異於自己的個體存在,此時媽媽能有適當的照顧,能幫助小嬰兒成長到下一階段;三三. 分離與個體化期:分為幾個子階段,
- 區辨期:出生5-9個月,隨著身體發展,小嬰兒開始會爬,使用身體的能力增加,他開始更加對媽媽的味道等等有興趣,也能區辨和自己的不同;
- 練習期:出生9-14個月,這時幼兒的運動能力更成熟,開始會走,能夠四處探索環境,也更能和媽媽分離,然而在這些能力的初發展,仍會害怕和擔心,需要媽媽的安慰。媽媽能夠適度放手讓孩子探索,並在其挫折時予以安慰能幫助他近一步成長;
- 和解期:到幼兒2歲,此時孩子更加渴望發展期獨立性,但害怕被拋棄,需要媽媽在其身旁。幼兒對自己逐漸成熟的能力感到興奮和自滿,想跟媽媽分享這種自我良好的感受,接著也認識到自己有許多做不到的地方無法完全獨立,而需要依賴媽媽,而感受挫折,會大發脾氣,需要媽媽適當的情緒支持,而能在獨立和依賴中可找到平衡;
四. 客體恆在期:2歲後,此時幼兒知道媽媽是可以信賴的,即使他出去玩暫時沒看到媽媽也沒關係,媽媽不會拋棄他,需要時會在他身邊,幼兒的內在開始形成健康穩定的媽媽客體,如此可以幫助幼兒發展自己的獨立性,形成自信自尊。
慧善崩潰對官熙說的那段話,像是媽媽給予嬰孩現實的界線,讓官熙能夠跨出自戀只擔心自己是否被愛的框架,能夠看到慧善也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因此他哭了,湧上愧疚、難過、也有一種安慰是自確確實實的被關愛著。而更重要的是,面對官熙的脆弱,慧善不只是以反擊來保護自己的受傷,能夠同時坦白自己的感受,甚至給予官熙同理與安慰,像是和解期能給予受挫的嬰孩情緒的支持,而能提供一個修復的空間,給受傷的戀人們。如此官熙在慧善的眼中看到自己的存在,修補了自戀的傷痕,同時慧善也在官熙的眼淚中看到自己的重量,有了連結。兩人的連結也像是不同治療學派的交會,以情緒焦點治療觀點來看,兩人在此時以坦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突破了官熙和廈情無法跨越的負向循環,有了更深層的了解,修補陳年傷痛,增強了關係。
黃盈霓諮商心理師撰
參考文獻
Zauraiz Lone, Freud and the Nature of Narcissism, PsychCentral, accessed September 20 2019, <https://psychcentral.com/pro/freud-and-the-nature-of-narcissism#1>.
Chapter 7 Human relations Heinz Kohut, <https://sidcarter0.tripod.com/psyc3203/id9.html>.
納西瑟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8D%E8%A5%BF%E7%91%9F%E6%96%AF>.
Freud: On Narcissism Reading Guide for I: 73-76, CriticaLink, <https://www.english.hawaii.edu/criticalink/narc/guide8.html>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Theory Of Child Development (Mahler), Learning Theories, <https://learning-theories.com/separation-individuation-theory-of-child-development-mahler.html>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