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失落- 失去所愛之人的痛苦

筆者在台灣與國外的諮商室中常碰到個案為逝去的親人、伴侶、青春、戀情、健康、事業而痛苦、悲傷不已,甚至因為搬家而對「可能存在的生活模式」感到失落。

 

 

 

愧疚

最大宗聽到的感受就是愧疚,覺得「我應該對他好一點」、「我應該多陪他一點」、「我不應該..(少為他做什麼事)….」,即便溫柔得挑戰個案現實上他已經做得夠多夠好了,個案理智上也都同意,愧疚感像是長了根深深抓地,狠狠得刺痛著個案。

 

此時筆者會告訴個案:

「這段關係一定對你們都很重要,是彼此重要的人,你很愛他,才會有這麼深的愧疚,想要為他做更多」

個案通常不加以否認、靜靜聽著…

 

筆者再輕輕詢問個案

           「你們這麼深厚的關係,他一定也很愛你,你覺得他看到你這麼自責會怎樣?」

 

百分之百個案都會說

「他不希望我難受」

 

筆者此時再近一步鼓勵

「那你要試著好好照顧自己」

 

通常個案會表示做不到,還是好自責,此時就是陪伴、時間、肯定、抒發一點一滴的療癒歷程。

 

 

 

 

 

自殺意念

嚴重時,失去所愛之人像是失去了全世界,自己也難以存活,對自己極度否定,失去了希望,開始出現自殺想法。這種時候作為親朋好友需要適時求助,筆者碰過幾個這樣的個案都是身邊的人對他們擔心,而促使個案前來諮商。

 

危急時記得撥打110或119

需要談談時可撥生命線1995

 

 

 

 

 

哀悼與憂鬱 

佛洛醫德提到哀悼是失去我們親人、理想型、吸引力等的反應,通常我們會一段時間感到很悲傷,生活也有所不同,是正常的反應。當悲傷加重時,成為臨床的憂鬱,會非常沮喪、對外在世界失去興趣、失去愛的能力、不再從事日常活動、逐漸厭惡自己甚至到覺得應該被懲罰。一般的哀悼悲傷通常我們的自尊不會下降,也經歷和憂鬱差不多的症狀,可以理解這個自我的限縮是因為投入哀悼悲傷的歷程。

 

哀悼讓人重新適應現實的改變、接受失去所愛之人的事實,把欲力(愛、關注、慾望等等)從失去的對象收回。撤回欲力是痛苦的,代表世界再度空虛、無聊,因此人會否認現實,難以進入新的關係,嚴重時可能產生一些幻覺等試圖保有欲力。當我們允許自己所需要的時間哀悼,一點一滴把欲力從每個回憶撤回,自我能再度回復正常的活力與功能。

 

憂鬱時,佛洛依德認為我們雖知道失去所愛之人(去世或者分手),但潛意識中我們不清楚在所愛之人身上到底失去什麼?大眾理解哀弔悲傷的原因和對象,所以認為哀悼悲傷是正常的。然而大眾無法理解憂鬱症狀,甚至經歷妄想型的自我厭惡,以現實提醒他的價值都沒有用,大眾只知道他內在經歷極度痛苦,以至於自我厭惡。此時自我分裂,一部分自我視另一部分自我為客體(失去的對象),並嚴厲批判。

 

哀悼歷程讓我們透過悲傷等反應適應失去所愛之人,並重新生活、重新愛。而憂鬱則為對失去客體關係的反應,由於撤回的欲力無法投注在別的客體,便回到自我,產生分裂,並認同失去的對象。常常憂鬱時極度的自我批判也像是對失去對象的憤怒,某種程度保留了現實不再存在的客體,但賠上了自我和重新生活的可能。

 

 

 

失落五階段

失去所愛之人、甚至一個夢想、一種生活模式我們會經歷不同的感受,沒有一定的順序、一定的時程,只要不管多痛苦都懷抱一絲希望,接納這些感受,我們有機會重建平和人生。

 

 

 

否認

否認是一個初期、原始的防衛機制,像是孩童否認自己打了弟弟、妹妹,怕被責怪,只要否認就不存在現實。如同電視電影中的情節,吃飯時還是為失去的家人準備碗筷、保有完整的房間,等等,對於過大的情緒衝擊,常常我們會否認,以抵擋難以面對的一切。

 

 

 

 

討價還價

失戀時,我們常常會看到朋友決定的轉變,一下子接受,一下子又覺得或許我應該怎麼改變,我可能也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事情還有轉圜的餘地。目標還有可能達成,我們可以盡情努力,然而當事情已成定局,例如對方已經有了新戀情,或者清楚表達分手,甚或去世的狀況。對於失去的現實有進一步接受,但仍擺盪在否認當中。

 

 

 

 

生氣

不再對所愛之人只存在正面感受,開始有生氣的感覺,可能是對於所愛之人的離開,或者憶起過往不開心的事件。開始對失去的所愛之人有全面的感受代表逐漸調適現實,此處的生氣或許會較強烈,但是邁向整合重要的一步。

 

 

 

 

悲傷

允許哀悼悲傷的歷程,接受失去一份愛、一份鼓勵、一份關懷、一份陪伴、一份歡笑,現實一點一滴的改變,生活再也不一樣,感到悲傷。

 

 

 

 

 

接受

接受失去的現實,生活重新調整,甚至能從失去中找到正面意義,邁開新生活。

 

 

 

黃盈霓諮商心理師撰

 

參考文獻

S. Freud,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In: J. Strachey, Ed.,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4), Hogarth Press, London, 1953.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