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感應
同理心與共同調節
鄧文惠醫師說「同理心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以對方的個性、經驗和處境,去理解對方現在的感受和觀念」。美國創傷治療專家心理治療師Janita Fisher博士,綜合多位學者的觀點表示共同調節是「人感受對方的情緒、而引起自身的情緒反應,包括動作、聲調、肢體、感覺,兩人互相影響」。由此來看,科幻電影藍色的物種阿凡達,用尾巴碰尾巴時能夠心電感應到彼此的想法和感受,著實有人類色彩。或許我們無法100%知道對方真實想法與感受,也就是所謂的心電感應,然而我們的確不是互不關聯的個體,我們彼此的神經生理系統以語言外的方式互相影響著我們自身的內在狀態。
近鄰相爭
台灣地小人稠,人和人關係近,在有限資源下容易有摩擦。新聞時不時有鄰居因噪音、或者環境髒亂而不滿,吵架甚至對簿公堂。藝人隋棠幾年前的鄰居糾紛事件也引起社會關注是非。筆者曾經聽聞一個例子(非個案談話內容),一戶人家旁邊開了一間店,結果店家噪音太大,該人家不堪其擾,兩方協調不成、演變成吵架、最後上法院,一路過程該人家甚是煎熬,家人出現嚴重焦慮與憂鬱症狀。
從共同調節概念,我們能理解,當鄰居雙方因著對方帶來的不舒適,引起煩躁、疲倦、生氣等感受,而互相抱怨指責時,感到對方的負面情緒,而激發自己的緊張、焦慮、等等,彼此的不滿容易加深。在事件有雙方滿意的和解前,擔心對方不定時的威脅,造成隱形壓力,便出現以上例子的焦慮和憂鬱症狀。
個性陽光
相反得,當我們傳染到正向的情緒時,會感覺如沐春風,這就像是身邊有總是帶著微笑的朋友,他的個性有些大喇喇,他那種自在安適的狀態,讓我們相處起來很輕鬆。這是共同調節機制的正向作用。
這樣的陽光性格要讓我們感到舒服,並非一昧否定負面情緒的存在,而是以接納的態度面對。或許我們也都經驗過心情不好跟好朋友聊聊,感覺被理解也抒發許多,好像「結」打開了。好朋友可能會站在我們這邊為我們抱不平,但不是和我們的感受完全一致,能夠接受我們傳遞出來的負能量,但保有他原來心情平穩的能量,而回應給我們希望與方法。這個過程也和心理諮商有些相像。
安頓身心
在我們受到負面情緒感應的衝擊時該怎麼辦呢?或許可以回歸到自己的資源:
ㄧ.問題解決
面對自己的權益,像谷歌大神諮詢相關法律或者行政程序,和親朋好友集思廣益找出可行之道。評估自己想要做多少,和願意面對的壓力成本。
二、避免負面提示
降低接觸負面資訊的機會,避免負向情緒的激發。
三、正向支持
同樣應用我們情緒生理神經系統的特性,尋求協助與支持,借助親朋好友甚至心理諮商的力量,傳染給我們一些正向的情緒資源。
四、深呼吸與運動
透過深呼吸可以減緩情緒激發程度,運動同樣能調節情緒,並鍛鍊我們各方面的耐受度。
黃盈霓諮商心理師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