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上-Drive my car》電影觀後感- 關係傷痕與修補
#車子
男主角劇場導演兼演員和太太編劇總是在車上聊天,男主角出差,太太錄音給他練習讀劇本。在車上,男主角練習台詞、和太太分享工作與生活。他開著自己的車、掌握自己的人生。太太因病猝逝,男主角到外地工作,劇團人員要求配司機給他,起先男主角百般不願意,試乘後,驚艷於年輕女司機開車的舒適,同意讓她開自己的車,讓他人進入自己的人生。
允許自己需要時依賴,讓他人分擔任務,能讓自己人生的這部車開得更穩更遠。
#伴侶外遇
主角夫妻看似郎才女貌、如膠似漆,是彼此靈魂伴侶,性生活美滿。一日導演回家撞見太太與其電視劇男主角上床,導演平靜得離家關門,什麼也不提,看不出受傷,像是什麼都沒發生。
常常親密關係中的傷痕會深深打擊人的自尊,說出來害怕失去伴侶,而自我保護,退縮、不說話。這是正常的反應,但同時會和另一半的反應共同形成關係中的負向循環- 即疏離、衝突等關係的斷裂。外遇傷痕需要出軌方耐心修補、重建信任,受傷方自信摧毀下有著刺痛的悲傷,並警戒著風吹草動,需要不斷確認對方真的還愛他嗎?自己是不是又被拋棄了?這些舉措容易加深外遇方的罪惡感、而以生氣來保護自己,於是再度形成爭吵的負向循環。有待雙方卸下防衛,以真心(深層情緒)面對。
#家暴
年輕女司機自小和媽媽相依為命,14歲開車接送特種行業的媽媽上下班,車開不穩會遭受媽媽毒打,長年遭受虐待,她恨媽媽,也造就非凡開車技術。她說媽媽家暴後常會變成另一個人格,是一個8歲膽小的女還,女司機說女孩是她唯一的朋友,她很喜歡照顧她與她相處的時光。
給予照顧的照顧者同時加諸暴力(精神、肢體)虐待,受害者不一定只有憎惡的感情,也會因照顧滋養而有正向情緒。然而這樣矛盾高壓的互動,易造成未來受害者在親密關係中既逃避又爭吵的模式。
#讀劇- 傾聽
導演男主角甄選完舞台劇角色演員後,排演初期只要求大家讀出劇本,幾個演員都覺得進度緩慢。一次一個女演員表示,因為該劇團演員來自各國說不同語言,或許等她熟悉大家的台詞後,能幫助她表演的情緒與肢體。
劇團演員們獨劇時,用自己的語言去唸,念完會敲一下桌子,示意完成,讓下一個人繼續。充分而品質良好的傾聽具有療癒作用,因為我們站在理解他人的立場,接納、理解與他人合作。日常生活中與親近的家人、朋友、另一半等等很難做到傾聽,因為我們的感受、想法、需要會油然而生,不一定能充分接納重要他人的想法。然而,這個讀劇的練習或許幫得上忙,先挑戰自己練習傾聽,辨明自己的困難,總有機會表達看法。
#凡尼亞舅舅- 活下去
電影演著劇團該劇的演出,最後一幕是姪女對著舅舅說(大意)「不管生活多辛苦、困難,我們只要盡力面對,不管怎麼面對都可以,被打倒也可以,就是繼續活下去,不管如何都活下去。自信滿足得迎接自然死亡的一天,那時可以好好休息。」
正念面對內在的百轉千折,喜悅、悲傷、害怕、委屈、焦慮,都以溫柔接納著,同樣的關照著、讓這些情緒得以舒展,不批評、不抗拒。像是吹過一陣風,我們繼續呼吸著。
#說出感受- 開始修補
電影最後一段導演、女司機、和導演太太外遇的男演員在車上對話。男演員說或許導演太太希望導演說些什麼。其後在導演內在崩塌時,他和女司機來到下雪札幌的女司機家鄉,他哭著說他好希望能再見太太一面,他要好好罵她為什麼傷害他,他要問她很多問題,他也要跟她道歉他的冰封、退縮什麼都不說。
不管現實上關係還在不在,只要願意面對內在各式各樣的受傷情緒,給予空間表達,修補就能展開。
圖片來源:電影海報-東昊影業
發佈留言